杨简
(1911年8月8日-1981年5月10日),病理学家,实验肿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实验肿瘤学的创始人之一,在中国首次利用芳香烃类化合物诱发小鼠皮下纤维肉瘤获成功建立第一个纤维肉瘤SP,先后建立9个可移植瘤株,创建了第一个“瘤株保种传代室”对宫颈癌、食管癌病因做了研究,首次提出食管癌霉菌病因问题,并创立了“宫颈癌综合病因学说。”。广东梅县人。父亲杨子立。1923年-1926年,杨简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926年-1928年,杨简就读于中山大学医预科。1928年-1934年,杨简就读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和金质奖牌。1934年,杨简在中山大学任教。1936年,杨简升任讲师。1939年,杨简升任副教授。1942年,杨简被破格晋升为中山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1945年-1949年,杨简在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和癌症研究所进修病理学和肿瘤学。1949年起,杨简历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山大学医学院代理院长、大连医学院病理教研室主任。1953年,杨简任流行病研究所第四研究室主任兼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室特邀研究员。同年,杨简和他的同事在中央卫生研究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可移植性肿瘤株,命名为小鼠梭性细胞肉瘤(SP)。1954年,杨简率调查小组在东北抚松,开展对大骨节病的调查研究。1956年,杨简加入九三学社。1958年,杨简在实验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我国第一个瘤株实验室,相继自行建立了10种大鼠、小鼠瘤株,并从国外引进大鼠、小鼠及家兔瘤株10余种,系统研究了这些瘤株的生长特性及组织学类型,建立起一套瘤株保种传代方法和操作规程。1962年,杨简开始食管癌的研究。1963年,杨简带领研究组人员深入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等地,开展食管癌病因调查,通过实验室研究验证,从病因学与发病学的角度,认为霉菌污染食物可能与食管癌病因有关,为食管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69年,杨简随实验医学研究所下放到离成都市70多公里的简阳县。1978年,杨简任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室主任。1980年,杨简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有《食管癌的实验研究》等。